“6月15日全市供水量達78.43萬噸,刷新今年單日供水量紀錄。為確保居民生活用水,有關部門和供水企業采取多項應急措施,全力保障供水。”連日來,銀川市連續高溫酷熱難當,每到這個時節,保障供水的新聞就會出現,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才能切實地感覺到:用水,從來都不能為所欲為。寧夏缺水,人均水資源量僅有600多立方米,主要依賴過境的黃河水。所以,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,核心在水、關鍵在水、難點在水。
黃河遠上,白地朔方,寧夏依黃河而生、因黃河而興。早在一萬年前,黃河岸邊的鴿子山就已萌生了原始農業。兩千多年前的秦漢先民在這里興修水利,開創了自流灌溉、無壩引水等水利工程奇跡,得黃河水灌溉而形成了悠久的黃河文明。如今,早已告別農耕時代的人們,追求著更美好的生活,但依然離不開黃河水的滋養。在發展的過程中,要面對的一個客觀實際就是,用水的地方越來越多,能用的水資源十分有限。水資源是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改善和長遠發展最大的剛性約束,是推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必須遵循的自然規律。黃河主要流經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,雖是我國第二長河,但水資源總量不到長江的7%,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7%,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%,遠超一般流域40%的生態警戒線。
如何高效使用黃河水,成為擺在全區人民面前的一個難題。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工程的使用,實現了黃河水供水工程+備用水源地兩套城市供水方式的成功轉型,用地表水成功替換地下水。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工程,讓守在黃河邊卻長期受到用水困擾的銀川市,進一步得到了黃河水的滋養。源頭發力,還得在節水上做文章,在不新增銀川市黃河取水量和耗水量,不對黃河水生態系統和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構成明顯影響的情況下,全市通過實施高效節水灌溉29.35萬畝和壓減水稻種植面積10萬畝等節水措施獲取黃河水1.5億立方米,用黃河水替代地下水使用權,有效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。
如今我市對平衡用水和城市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。不能再走“大水漫灌”高投入低回報的老路,而要走出節水控水為先的高質量發展新路,如何引導水資源向高效益、高效率轉移,實現工業項目建設與農業灌區節水改造的“雙贏”,落實落細“四水四定”就成為了首要任務。這也是發揮好政府“有形之手”,建立現代水資源管理制度,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,倒逼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之舉。周志翔 |